ID: 19359345

二十六《六国论》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日期:2025-10-21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212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二十六,六国论,教案,中职,语文,高教
  • cover
二十六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苏洵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正确译文。 2.把握作者所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学习独到的立论角度和借古讽今的写法。 3.能结合《六国论》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增强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 简介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文体知识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实为论六国,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因此本文为史论,即评论历史的议论文。 文本解读 1.整体把握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齐读第一段,思考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3.齐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①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4.齐读 第三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①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 5.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假设论证。 6.齐读第四段和第五段,思考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段借古讽今,得出了“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结论。深入探究 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 明确: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课堂小结 一个国家的领土,是这个国家存在的基础,那些妄想用国土来贿赂秦国与其交好的国家却忽略了这点。中国有句俗话:人不能忘本。我们做人做事应当坚持这个原则,而国家领导人治理国家也应当如此,凡是涉及祖国领土问题,态度坚决,毫不妥协。这,既是理所应当,也是前车之鉴。 赵国曾接连两次打退秦国的进攻,可见,无论对手的实力有多么强大,不与其妥协,不软弱退缩,便多些胜利的希望。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二、三自然段 必背要点 文学常识 (1)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著有《嘉祐集》,眉州眉山人 ,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作品集《东坡全集》,谥号文忠。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作品集《栾城集》。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