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杯》 教学设计 课 题 《银杯》 学时 1 章节名称 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材分析 《银杯》是人民音乐-出卷网-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唱曲目,这是一首流传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祝酒歌,它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这首歌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兴趣,为本单元其他音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歌曲为五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拍,中速、热情,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旋律起伏较大,音乐充满欢快与热情,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 学情分析 汉族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接触很少,更不懂得其文化价值。所以本节课要抓住七年级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并乐于演唱蒙古族歌曲,加深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担负起继承和发扬其优秀传统的责任。 学习重点 用正确的发声及合理的呼吸方法演唱歌曲,能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情绪。 学习难点 感受酒歌中所蕴含的蒙古族文化,了解蒙古族礼节,感受敬酒仪式。 学习目标 1.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2.欣赏并用模唱的方法学唱《银杯》,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 3.学生通过赏析和演唱《银杯》,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欣赏蒙古族人敬酒喝酒的图片,并模仿其敬酒动作边唱边表演,感受酒歌中所蕴含的蒙古族文化。 评价任务 1.主动学习、分析音乐作品,90%以上的学生掌握《银杯》的曲式结构及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 2.能用正确的发声及合理的呼吸方法演唱歌曲,能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情绪; 3.了解蒙古族礼节,知道敬酒仪式注意事项,积极参与创编活动,参与率达到100%。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 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与蒙古族相关的图片,如:大草原、蒙古包、马头琴等。 教师手捧哈达,高举银碗,演唱歌曲《草原迎宾曲》。 提问: 老师手中拿的什么? 2.老师穿的衣服是什么款式? 3.同学们结合看到的图片和听到的音乐会让你想到哪个少数民族呢? 教师简单介绍蒙古族习俗,设立关卡:回答上面三个问题就可以一起走进草原,走进蒙古族。 引出酒歌《银杯》 1.哈达、银碗 2.蒙古服 3.蒙古族 用具有鲜明蒙古族特点迎宾仪式及歌曲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沉浸在放松舒适的音乐意境中,脑海里自然联想到蒙古族,引出本课主题。并通过提问设计关卡的形式来激趣诱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一 听一听 1. 聆听蒙古语歌曲《银杯》。 感受:音乐情绪? 2. 对比聆听汉语演唱的《银杯》。 思考:速度、节拍?音乐风格有变化吗? 哪一句歌词保留了蒙古语?含义? 3. 对照曲谱,再次聆听歌曲。 提问: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 有哪些特殊的节奏?(附点、切分、倚音、滑音) 4.了解蒙古族酒歌文化。 1.热情 2.中速, 塞勒日外咚噻(衬词) 3.酒宴聚会 本环节以听为主,感受音乐的节拍、速度、音乐情绪等,对歌曲有一个基础认识。对比聆听两个版本歌曲,体会民族语言的魅力,了解民歌的传承。知道民族歌曲蕴含的民族文化。 活动二 唱一唱 带着问题调式、节拍、速度、情绪、曲式结构及旋律特点等问题自学歌曲《银杯》 1.跟范唱,用哼唱的方法自学旋律。 2.跟随电子琴视唱简谱。 3.填词演唱。 4.对比有装饰音、下滑音的演唱效果。 5.跟录音演唱,划分乐段。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歌曲学唱我采用了体验模仿的教学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先提出调式、节拍、速度、情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