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72533

【大单元教学】课件+教学设计4.3.2.1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人教版七下

日期:2024-05-2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66794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气体,人教,课时,第一,交换,肺内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呼吸系统之后,进一步学习肺内的气体交换,学生能更深入学习肺的功能,从而认同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教学分析 关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材先介绍了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然后让学生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感受呼吸时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接下来通过膈肌的演示实验,从而总结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在这过程中,学生对于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容积的扩大,理解起来有一定的滩度。因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模拟活动,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学知识,不知道气压的相关知识点,便不太好理解胸廓的容积扩大为什么会导致气体进入。所以在本节课中,也设计了针筒的实验,让学生初步探究体积与气压的关系。这也是本节课在教学中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之一。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有一个学期,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一定掌握能力。但由于本课涉及到压强的知识,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学,这个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很抽象。因此,需要通过学生体验、实验、模型的制作,使学生能在体验中理解压强与容积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肺的相关知识,理解肺是完成呼吸运动的结构基础,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从体验呼吸活动作为基点,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再通过实验去验证。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通过肋间肌模型、膈肌模型以及推拉注射器等活动,猜想、解释呼吸运动的原理。 态度与责任: 运用呼吸运动的原理,解释生活中踩踏、溺水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原理。 探究能力 通过探究肋间肌、膈肌的运动和胸廓容积的变化,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的演示及分析,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设计思路如下: 先简单了解肺的位置:人的胸腔分为胸腔和腹腔,肺位于胸腔,胸腔=胸廓+膈肌。初步了解肺与胸廓的关系,及肺的相关知识。 通过体验小活动引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初步体验呼吸时肋骨和胸廓的变化;然后通过设立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演示膈肌模型实验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呼吸时膈肌的变化。最后通过表格师生一起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活动:计时两分钟,比一比谁憋气的时间最长。 提问:憋气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学生根据体验,回答问题。 通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主题:呼吸。 新知探究 肺的位置与特点 展示肺部的位置图片,以及胸腔和胸廓的相关结构图。提问:我们肺的位置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