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74152

11《核舟记》备课导航-【轻松备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4375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备课,学年,名师,下册,八年级,语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舟记》备课导航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作者采取的说明顺序,品味本文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方法指导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言文中数量的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构思之巧;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想象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艺术成就的卓越。 基础解读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雕刻工艺品,是本文的写作对象。“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散文家。其一生短暂,未曾做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朝张潮收人《虞初新志》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20世纪90年代,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文体常识 杂 记 杂记,是记载杂项和零碎的笔记,是写风景、琐事、感想的一种文体,题材多样。杂记的内容很复杂,可以用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以抒情、议论。一般来说,唐代的杂记以叙事为主,宋代则抒情、议论乃至考证的成分居多。根据文章所记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台阁名胜记、杂物书画记和山水游记。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古今异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令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形容词,读 qí,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读jī,零数、余数)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手卷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 为宫室(动词,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动词,表判断,是) 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相比者两膝”)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2)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3)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其上”前省略介词“于”) 探究突破 结构图解 主题点睛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同对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疑难突破 1.雕刻者的艺术构思是怎样通过核舟体现出来的 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雕刻者虽然取材于苏轼游览赤壁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与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苏轼游览赤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泛舟”,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具有“修狭”的特点,适宜刻成舟形。因为这两个原因,雕刻者把游览的过程全集中到“舟”上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2)对于核舟船头的人物,作者想到了苏轼的好友佛印和黄庭坚,在船头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酒脱神态作为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位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