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81929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3361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19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末清初) 【任务一】预习成果展示与交流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作者及作品: 【任务一】预习成果展示与交流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重点句子节奏。 湖中人鸟声/俱绝。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粒而已。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更有/痴似/相公者。 【任务一】预习成果展示与交流 重点字词字形、读音纠正。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任务二】辨字解词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把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 3.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任务二】辨字解词通文意 重点字词释义 1.人鸟声俱绝:消失 2. 是日:是,这。 3.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晚上八点的时候。 4.余拏一小舟:撑,划。 5.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任务二】辨字、解词、通文意 重点字词释义 6.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7.上下一白:全,都。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8.强饮三大白:勉强,尽力。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大白,大酒杯。 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任务二】辨字、解词、通文意 齐读课文,思考问题:从这个题目来看,这是一份旅游计划,请同学们找出来他的旅游攻略。 1.出行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矣。 2.是否跟团:独往湖心亭看雪 3.出行交通工具:余挐一小舟 4.事先准备(注意事项):拥毳衣炉火 从他的旅游攻略可以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任务二】辨字、解词、通文意 清高、孤傲、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奇…… 【任务三】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1.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品味写景的句子。 友情提示:赏析的角度可以有感观角度、虚实写法、词性、描写等等 知识链接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例:马致远《秋思》 感观角度:“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 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写景的角度:实写与虚写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词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作者的人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心却越来越大,大到仿佛和天地一样大,作者和天地一样大,和天地融为一体,这种境界用一个词形容?(天人合一) 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任务四】围绕“痴”,理解主旨 1.作者除了赏雪,他还遇到了什么人?心情如何?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原文: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