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82635

4.2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苏教版(2019)必修2(含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4次 大小:41021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生物,必修,2019,苏教版,学期,学年
  • cover
4.2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练习 一、单选题 1.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β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 ) A.人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 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和β链 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链霉素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发现随着大肠杆菌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的直径逐渐缩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变异最可能来源于基因重组 B.在用链霉素进行多代选择培养的过程中大肠杆菌未发生进化 C.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D.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 3.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岷山等山系,栖息地被分割成多个区域。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也增加到1800多只,圈养的大熊猫也超过了500只。 2021年大熊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上的濒危等级由“濒危”降级为“易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熊猫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加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在大熊猫种群不同活动区域间建立走廊,可以减少地理隔离,增加基因交流 D.濒危等级的下降说明我国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可完全将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 4.在某海岛上生活的一种昆虫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相对性状,由于海岛常年刮海风,导致长翅昆虫数量远低于残翅昆虫,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昆虫残翅基因的基因频率高于长翅基因 B.海风不会影响该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 C.海风可能会影响长翅昆虫的出生率 D.若在陆地,长翅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更高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B.人为因素不能导致种群发生定向进化 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D.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能合理解释生命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种植条件的变化,一些作物的病虫害越来越难防治。中国的小麦育种团队改变了传统的育种理念,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开展两地穿梭育种合作,从国外引进品种,与中国的品种进行杂交,通过在两个地区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小麦良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但不存在隔离 B.穿梭育种充分利用了环境和人的选择作用 C.穿梭育种使小麦的染色体发生了定向变异 D.穿梭育种利用小麦的物种多样性 7.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物种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 8.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形成两个新种群后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种群1、2经不定向的选择后保留部分个体 C.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1、2与亲本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D.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1、2间产生生殖隔离 9.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无机环境,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 10.下列有关基因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