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39538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百家争鸣》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2647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岳麓,PPT,22张,课件,百家争鸣,一课
  • cover
课件22张PPT。说课流程一、教材与教学目标四、教学特色二、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第11课 百家争鸣一、教材与教学目标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以后学习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基础。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百家争鸣” 出现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②、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使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②、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探究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③、了解道家、法家、墨家主要人物和主要观点。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诸子百家的历史资料、图片等,为学习新课储备基础知识,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②、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②、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1、问题导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实现由重“讲”到乐“学”的转变。 2、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再现历史,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浓厚兴趣中学习历史; 3、探究讨论法: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能力。 4、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视频、图片、史料等多种教学模具,丰富课程资源,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二、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2)、明确课标,心中有数; (3)、启发点拨,学习新课; (4)、归纳整合,总结升华; (5)、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6)、课后探究,自主学习。(1)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百家讲坛》于丹讲述《论语》的片段。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明确课标,心中有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3)启发点拨,学习新课 材料一: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材料四: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活动探究1: 结合教材和以下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等方面分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人才;(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1.背景:2 . 主要流派道家: 老子 庄子儒家 : 孔子 孟子 荀子墨家: 墨子法家: 商鞅 韩非子 李斯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活动探究2: 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分别代表儒、道、法、墨,概括其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并请每组一个代表总结发言,给大家展示其成果。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指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孔子、孟子、荀子三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