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09613

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零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389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年高,三下,学期
  • cover
平谷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 语文试卷 2024.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包括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和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字成为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关于汉字的起源,最有名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不过,这个传说没有办法证实。但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现了最早的观测天文的遗迹,这里发掘的陶罐上出现了“文字”的“文”。这个字肯定是汉字的前身。这个时代相当于夏代,可见,从夏代开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记载,文字实物给我们一个信号,汉字在夏代已经形成的推论是完全可能的。从夏代再到殷商甲骨文,这中间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甲骨文是成系统的、完善的文字体系。 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即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把物象画下来随着物象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条,“见形知义”。例如“象”字。有些字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但是古人很聪明。“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一横做一个参照,然后在长横上面画短横就是“上”。这就是指事字。还有很多符号没有办法画出来,如“哼、哈”“之乎者也”等。这样,汉字的构形出现危机,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表现,无形可象。 面对困难,古人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假借。要表示大概、可能,甲骨文用“其”表示,“其”没法造出来,就借同音的簸箕的“箕”来表示,于是形成了一个方法叫假借。那么多符号本来有自己的用法,又用做别的用途,借来借去一团混乱,就分不清楚了。现在对甲骨文进行抽样统计,70%的字是假借。为什么现在破译甲骨文很难?除了一些字我们认不出来之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假借字还解决不了。除了假借,还有一种形声造字法,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例如“鸡”字(繁体字“鷄”),拿一个“鸟”字加上“奚”声就造出来“鸡”字。形声字的出现,使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而且,任何新词新语都可以用形声造字法,我们现在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 材料二 早期的文字,需要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去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人们越来越追求书写的简省。 为了满足这一用字要求,有些人开始草率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写得很潦草。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就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在战国时期,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变得平直方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小篆的简写,把小篆的弯弯曲曲变成平直方正,所谓“解散篆法”。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马王堆帛书,是隶书,但还带有点篆体的味道。汉武帝时期,隶书成熟了。到东汉,隶书就已经很成熟了。 隶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和面貌,汉字的结构古今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隶书阶段,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例如甲骨文中手抓着大象鼻子是“为”,是一个动作,是用手牵着大象,金文还能看到样子,但是小篆已经看不清楚了。 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隶书写得很美化,但是用笔“波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