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09915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146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cover
部编四上《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塞、秦、征”三个字,会人“将”。 2.了解“塞”的三个读音。 3.了解王昌龄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4.读通句子,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内容。 5.体会作者的希望国有良将,征人能还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会写“塞、秦、征”三个字,会人“将”。 2.了解“塞”的三个读音。 3.了解王昌龄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 1.通过跨学科融合,了解边塞的重要性,了解“龙城飞将”故事背景。 2.体会作者的希望国有良将,征人能还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跨学科融入 启发引导法 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出塞”是什么意思,出示塞外图,从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配图景带入。 1.书写“塞”,田字格。出示“塞”的甲骨文的写法,“塞”甲骨文“塞”的上部是个“宀”(房子)字,中间的两个“工”表示一堆东西,最下部是两只手,也就是用手把一堆东西塞到房子之中的意思。金文②则把甲骨文上部的“宀”改为“穴”,表示把洞塞好。 2.出示“塞”的三个读音。 3.出示古长城边塞地图,全圈出雁门关位置,“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在圈出阴山的位置。 4.讲解孟姜女哭长城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的历史故事,说明自 【设计意图:通过古代地形图,带领学生了解雁门关、阴山的位置,将地理知识 融入诗句讲解之中。】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的简介,并且讲解王昌龄为什么要到雁门关的故事。 三、初识古诗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出节奏。学生自主读诗。 3. 师范读,学生再读,并在书上画节奏,指明读,集体读,讲解故事的节奏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你想读出就有什么样的节奏。 4. 读古诗,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字,在旁边做批注。 5. 学生反馈自己学习的成果,教师评价再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背后的故 事。 (引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 6. 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物和事件。(适当引入龙城飞将的微课,李广为什么叫“飞将军”的、微课视频) 【设计意图】李广和昭君出塞等故事离大家比较遥远,所以通过历史事件的视频引入,学生更能清楚的了解在雁门关发生的事情,从而了解到边关战事不断的历史。 四、创设情景,理解古诗 1. 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场合,来到唐朝雁门关,化身王昌龄:想一想在月色朦胧的边关,王昌龄触景生情,结合古诗想一想,当时他给好好朋友说了什么,想了些什么? 2. 学生前后四人讨论,讨论完推荐同学分享。 3. 教师适时引导丰满学生的发言。 【设计意图】以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深情描述的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进一步加深对古诗意思的理解。 五、我手写我心,感悟诗中情 1.看到数年不能回家的征夫,想一想这些人都在想什么,请你在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家中年迈的父母日日在渴望…… 孤单的妻子在天天在盼望…… 年幼的孩子时时在希望…… 2. 学生分享,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挖掘戍守边疆战士的辛苦,进一步增强对良将的渴望,对和平的祈盼。 六、对比拓展 1.教师出示:《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自由读,同桌说一说古诗讲了什么意思,表达怎样的情感,再说说这首诗 和《出塞》的区别。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这首诗是发生在玉门关的,是以将士 的口吻写的,表达了将士不破边关的不还的决心。两首诗都表达了戍边艰辛,爱 国情感跃然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 会感受同一事件下,不同的古诗呈现及情感表达。 七、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 汉时关 时间跨度 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