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28059

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生态系统 复习与总结 学案(含解析)

日期:2025-02-05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2次 大小:2165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3-2024,复习,解析,学案,总结,生态系统
  • cover
第三章生态系统 复习与总结 一、聚焦关键能力 1.准确理解生态系统的各概念的联系,并建构准确的概念网。 2.根据生态系统的构成特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并预期生态瓶可以正常运转的时间及可能的制约因素。 3.基于对生态瓶中生物的观察分析,尝试分析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从审美、成本、材料等角度考虑制约因素,改进生态瓶制作方案,如有条件进行科普介绍和义卖,提升环保意识。 二、提炼核心概念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最主要的生物成分)、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必不可少的成分,促进物质循环利用),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阳光、水和空气等。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一个不连续的薄层,厚度以海平面为基准上下各10 km(陆地最低点则为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 3.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单向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能量流动、物质移动的渠道。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称为营养级。 4.能量在随着食物链的传递逐级递减,由于生物富集作用,有害物质则随食物链的传递逐级递增。 5.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生物量和数量关系可构成生态金字塔。自然状态下能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生物量和数量金字塔可出现倒置的情况。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也可出现倒置情况。 6.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分为:①初级生产者(自养生物),制造的有机物为初级生产量(实现无机物→有机物的转化,能量来源主要是光能、化能合成等);②次级生产者(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制造的有机物为次级生产量(实现有机物→有机物的转化,能量来源初级生产量或其他次级生产量)。 7.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是生态系统最常见的物质循环形式。物质循环实现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往复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 8.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存在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等信息传递,通过不同的信息传递,实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与共存。 9.生态系统具有维持稳态的能力,负反馈调节时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保障。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生态系统中也具有正反馈调节,该调解通常会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该调解方式在生态系统中不常见。 三、构建章概念图 1.下列关于稳定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量与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生产量大于次级生产量 B.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 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为净初级生产量 D.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次级生产量 解析:A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稳定自然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总是大于次级生产量,A正确;一般情况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但不绝对,B错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为初级生产量,C错误;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产者的同化量,即生产者的初级生产量,D错误。 2.关于某地人工养殖鱼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被鱼塘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B.分解者同化的能量可能被消费者利用 C.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该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与植物光合量之比 解析: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被鱼塘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和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分解者同化的能量可能被消费者利用,如蚯蚓为分解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在蚯蚓被捕食之后流入消费者体内,B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该生态系统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