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38105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14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1课,答谢中书书
  • cover
〔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 交流 展示 合作 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课堂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郦道元驻足三峡,用一支神笔绘就了三峡美丽的画卷,千百年来令世人传诵;吴均荡舟富春江,写下了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描绘了富春江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①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②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朗读———感受文章音韵之美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译文参考)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五、合作探究———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