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45703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6张PPT)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16958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二,学期,社会,制度,国家,必修
  • cover
(课件网) 高二期中 (选择性必修一: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 核心知识点 + 知识框架 + 知识梳理 课程标准 核心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 (3)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 (4)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程序规章 察举制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自下而上 标准: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常科: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固定时间 特科:有具体标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 征辟制 皇帝或官员直接向当地有名望、才能的名士发起聘请,将其引入朝廷官僚体系。自上而下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背景:以官举士、汉末社会秩序大乱,曹魏需要人才 内容:220 魏王曹丕、各州、郡设中正官 、按家世、道德、才能定资品;获得资品的人由吏部授官。 评价:中央集权 上品下品 科举制的形成 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程序 分科考试取得资格后吏部选拔 形成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特点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内容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发展 宋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政治增添活力,社会门第观念淡化) 明清:分为乡试、会试、殿试。明1427年开始南北分卷 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文———日渐僵化 纲要上P38 影响:①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④在社会上形成读书风尚,形成读书入仕的社会价值取向;(推动儒学传承) ⑤世界影响:古代日本、朝鲜曾依次采用中国科举制,近代欧美国家受科举制启发建立文官制度。 古代官吏管理 秦汉 唐宋 上计制 各县、各侯国一年的户口垦田、钱谷收入、盗贼多少汇总成计薄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是官员赏罚依据 考核 监察 吏部考核 明 清 考满: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3初6再9通———决定升降 考察:地方朝觐(3年)和京察(6年) 考课:京官京察和外省大计 秦 汉 唐 宋(台谏合一) 元 明 清 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系统 监御史 刺史 御史台 御史大夫 道 路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督察院和六科 合称“科道” 督察院 监察御史 停止 中央 地方 隋九品、唐德才、宋严格 西方 文官 制度 产生背景: 制度建立: 特点评价: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国家管理职能扩展、事务复杂--亟须职业官僚体系。 开放公职、改革录用制度、廉洁高效政府--社会呼声 政党分肥导致政治腐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