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46150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共30张PPT)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2130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一,纲要,历史,中外,考点,期中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期 中 考 点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代表性文化遗存 生产组织 以原始人群为主;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早期 晚期 代表性文化遗存 生产组织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代表性文化遗存 生产组织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产生 体系构建 社会特征: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社会特征: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稳定 特点: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中华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夏、商、西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典型的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单元主线 奴隶社会 夏 春秋 商 西周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奴隶社会发展与繁荣时期 政治: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国家机构建立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 文化: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孔子(“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开创私学) 老子(“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时期 经济:仍以石器为主 政治:内外服制 经济: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铸造业 文化:甲骨文 经济:井田制--奴隶土地国有制;青铜铸造业发达 文化:青铜器、金文 体系构建 封建社会 战国 两汉 秦朝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改革变法、诸侯兼并战争 经济: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工商业发展 文化:华夏认同,百家争鸣 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西汉 初期:修养生息、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 武帝强盛:政治强化、经济垄断、社会治理、独尊儒术、开疆拓土 衰落:外戚干政、土地兼并、社会动荡 东汉 衰落:黄巾起义、群雄并起、割据局面 光武中兴:政治强化、经济恢复 中期动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庄园 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时期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期 体系构建 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性 1)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核心突破 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核心突破 阶段 特征 原始人群 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二、中国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注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按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组织可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1. (2023·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C 针对训练 【解析】依据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