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47686

六年级下学期辽宁地方课程人与社会 3.手抟陶土知大美 课件

日期:2024-10-27 科目:校本课程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66次 大小:413840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六年级,学期,辽宁,地方,课程,人与
    (课件网) 3.手抟陶土知大美 六年级下学期辽宁地方课程人与社会 中国,被誉为瓷器之邦,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作为审美与工艺的结晶,陶瓷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更是千年精神文明的沉淀。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水、土、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糅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陶艺是集绘画、书法、雕塑、装饰、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和人类文明的推演、传承密不可分,拥有其它传统艺术无法比拟的地位。 陶器是用陶土加水和其他掺和料,经成型、晾干、烧制而制成的器具。早期的陶器主要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容器和炊器,后来也用于制作工具、其他用具、艺术品等。 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是在篮筐里涂泥或用粘土捏成器皿,火候低,器型简单。中期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和慢轮制法,其烧制方法也由最初的平地堆烧发展为半地下式的横穴窑和竖窑烧制,慢慢地陶器的器型开始丰富,质量也提高了。 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只会用树枝编成篮筐来盛装采集的野果、野菜等,可以说除了水,其他的物品都可以装。有一年,气候十分干旱,人们用水开始变得困难起来,这时聚落里的一位年长者,站在岗坡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河水,苦苦地思索:怎样才能把水运到驻地呢?他望着望着突然眼前一亮,远处的一个小水坑引起了他的注意,“水为什么能在这里保存下来呢?”经观察,他发现坑底及四周全都是泥,于是灵光一现,“若能把泥抺在篮筐里面,晒干后不就可以装水了吗!”这种想法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但是他又发现,时间一长水就慢慢地渗入泥土漏掉了,怎样才能让水永不渗漏呢?年长者当时一筹莫展,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一座半地穴的房屋着火了,顷刻之间整座房屋化为灰烬,当烟火彻底熄灭后,有人从灰烬中找出一件被火烧成浅红色的器物,它的形状看起来像篮筐,内侧摸起来却十分坚硬、光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房子着火之前,这件抹了泥巴的篮筐就放在灶膛旁边的柴草上,着火时,火将篮子干硬的枝条燃尽,只剩下里面被火烧成浅红色的坚硬泥壳,这种泥壳容器就是最早的陶器雏形,而篮筐外壁枝条编织的印迹,就是最早的陶器纹饰。人们受到这场大火的启发,纷纷到河边取泥土,捏成各式各样的容器,晾干后再用火进行烧烤,就形成了最初的陶器制品。 陶器发明以后,人类的饮食、生活起居、生产活动的一次大变革开始了。 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催生了饮食文化。 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制食器来看,在2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步入了用陶制食、贮食的阶段。虽然,在陶器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从茹毛饮血逐步进入了熟食时代。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制作食物的方法仍处于原始的脯、晒、烧、烤、炮、炙阶段。然而,陶器一旦出现,情况就不一样了。陶制器具虽然不及夏商时期的青铜食器耐火,更不及现代瓷器之精巧便利,但在人类饮食文明的发端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陶器的容器功能不仅便于制食,也便于盛装饭食。在食物的原始烧烤时期,盛食的问题还不十分突出,但一进入汤食阶段,如无盛装之器,汤食就无从谈起。再者,食品总有暂时吃不完的情况,无存贮器皿,食品很容易腐烂、浪费。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关尹子曾说:“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这是古人对陶的深刻认识。 据传,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前,对舜有一段考核时期,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派舜“陶于河滨”,舜不负厚望,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使“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由此可见制陶于原始先民的紧要之处。 最古老的陶制雕塑:捷克布尔诺出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