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56607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15550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4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作者介绍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背景资料 检测字词 搽(chá) 玄虚(xuán xū) 渺茫(miǎo máng) 麻醉 摧残(cuī cán) 诓骗(kuāng piàn) 怀古伤今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pū)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玄虚 搽 诓骗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贬义词)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贬义词)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褒义词)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褒义词) 前仆后继: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褒义词)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贬义词)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一(1—2)树立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 论据: 论点: 二(3—5)直接反驳: 三(6—8)间接反驳 己论点: 己论据: 四(9)结论: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古代: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现在: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论敌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 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 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 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 最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启示人们擦亮眼睛,从本质上看问题,识破敌人的伪装,同是看到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的现实。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文章研读 ①交代时代和社会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②摆出敌方的论据,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由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3、“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脊梁“指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这里把那些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比作中国的脊梁,说明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生动形象。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可以鼓舞斗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