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63346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108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乐观旷达微妙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乐观旷达微妙心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雨敲心窗,明月似我心。大自然用最纯粹的胸怀,接纳了世间所有的遇见和悲喜。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一起去触摸诗人内心那微妙复杂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知多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谁来介绍承天寺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三、欣赏影片———初知文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的看后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教师小结:皎洁的月光,美妙的意境,我们仿佛也和苏轼一起陶醉在这份月色中。 四、朗读课文———悟情感 1、谁首先给我们朗读一下全文?看看哪位同学最勇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请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组长在重读、节奏、形式上加以指导。 3、同学们,我们来进行小组展示,看看哪些小组声音响亮,感情充沛,节奏感强,形式新颖,那组敢第一个来给同学们展示? (小组依次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在朗读中,老师看到了大家的积极踊跃,团队协作,更让老师看到了大家对朗读的喜爱。希望同学们在读中在融入自己的情感,做到声情并茂。 五、咬文嚼字———通字词 1、画出课下重点注释,同桌交流疑惑。 2、全班交流疑惑,教师出示重点字词。 六、疏导课文———明文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选出发言人。 出示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合作探究———品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链接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八、拓展练习———重积累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小结:文章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意境,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九、教师寄语 流年似水长,拈雨若花香。把心灵寄托在秋雨的空灵里,把灵魂安放在明月的意境里,人生便像明月一样澄澈,胸怀便会像明月乐观豁达。 推荐诵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