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84180

2.2《红烛》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8552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红烛,课件,27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红 烛 闻一多 新知导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生四喜: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红烛 蜡炬 凄清 喜庆 学习目标 1.感受新诗的魅力,理解“红烛”的意象。(重点) 2.反复诵读诗歌,学习闻一多诗歌的“三美”艺术。(重点)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难点) 作者简介 闻一多 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7月15日父子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诗歌理论“三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语言的押韵,具有节奏感。 词藻的秾丽、鲜明,具有色彩感。 意象解构:是指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整体感知 “蜡炬”:灰、泪 “红烛”:色、灰、泪、光 请大家找出“蜡炬”和“红烛”被分解成哪几个部分?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 衰亡的躯体。 “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 深入探究 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色 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一个“吐”字,表现诗人由受红烛的精神的激励,点燃了诗人自己满腔的热情,思考自己是否也有红烛这样的“红心”,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不矛盾,这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灰 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一误再误”与“不误不误”是否矛盾? 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