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聚聚散散》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造型元素,让学生在绘画中了解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对比关系,通常“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看看它们的组合关系和变化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它们在绘画中的表现方法。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用点的聚散关系来表现节奏、对称、均衡等视觉效果,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孩子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美术课程中的一些内容由于器材及学生素质的限制,仍然无法很好地开展教学,因此本学期仍要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思路 引导阶段、发展阶段(以老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为主线)、实践阶段、课后拓展、活动实施,课后反思等。 教学重点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吴冠中、波洛克及米罗的作品)、投影仪,学生作品、颜料、排笔、彩色纸、胶水、剪刀、课件等。 学生:作业纸、画材。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二、发展阶段 师:“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生一:在吴冠中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 生二:从资料中知道图中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 师讲解:这幅作品中运用了迴旋交叉法,主要说的是线条,它是美术造型的一个普通又有趣的笔法。线条的迴旋交叉,给人一种攀悬和缠绵的感觉,例如藤缠树,花缠枝,攀攀缠缠,生生不息。迴旋交叉的线条在艺术创作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吴老晚年之时,更是透彻人生,他喜欢用迴旋交叉的手法,画出了一幅幅回肠荡气,另人震撼的作品。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师:我们再欣赏《野藤明珠》,再一次感受吴老师绘画的特点。 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他们也是迴旋交叉的作画手法。 师;出示西方画家作品。同样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米罗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讲解米罗作品特点:米罗的超常感受力使他能用象征手法传递信息、用极自然地艺术语言、超越时空的方式与观众交流。他现象地表达了人类最强烈的,热爱、仇恨、信任和恐惧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是主体。课堂中的思索与回答能拓宽学生视野,开启创造力。本环节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去学习,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游戏体验 师: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聚散现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生:乌云密布,大雨磅礴的时候等。 生:绘画,剪纸,喷画等方式表达聚与散。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见过聚与散,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达聚与散,发散思维) 三、作业实践阶段 师重点讲解并示范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份的掌握。 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感受体验聚与散的感受。师讲解用粘贴的方法表现聚和散。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布置作业,强调用不同的工具表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