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与地图———2023届中考地理考前知识速记清单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②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有了“地球”的概念。 ③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自转、公转及产生的现象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一年 产生的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产生 ①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产 a.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b.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②地球的公转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变,。当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活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春、秋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各12小时) 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周围极昼 南极周围极夜 秋分日至春分日 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周围极夜 南极周围极昼 ④五带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2.地球仪 (1)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经纬线 ①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0°,是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北极和南极各位90°。人们规定。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②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分别用“E”和“W”表示。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称为180°经线。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地图 1.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比例尺较大 小 详细 比例尺较小 大 简略 (2)图例 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指向标 指示地图上方向。(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