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5单元 第12课 教学设计 第5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目录 一、学习目标 二、必备知识 三、素养提升 四、素养阐释 五、认知升华 六、学业达标 第5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学习目标 1.梳理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成就及主要交通工具,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交通的发展过程,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特点 2.掌握近代交通工具及对海洋的探索,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水陆交通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感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对交通事业的影响 二、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发展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交通的需要。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代表性成就 项目 内容 陆路交通 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水路交通 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西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3.比较辨析———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 (1)驰道:驰道是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2)直道:直道是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起点在咸阳附近的云阳,终点在九原。 (3)五尺道:五尺道是秦朝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一带。仅能容下一辆马车通过,故名“五尺道”。 (4)新道:新道顾名思义就是新修的道路,目的是开发和经营岭南。续表 4.知识拓展———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知识点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3)明朝: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年到1433年 概况 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新航路开辟 时间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概况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