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89661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160971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35张
  • cover
(课件网) 学校 书籍 图书馆 博物馆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十四 (一)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 官学 西周| 汉朝| 西晋 | | 中央官学:太学 地方官学:文翁石室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官学与私学 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 太学、地方官学 国子监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私学 ①产生:春秋时期 学在民间 ②进一步发展:唐朝 学塾、村学和蒙学 ③推动:书院制度的建立,宋朝 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 【实战演练】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 官学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应用; 科举制的推动(文治政策); 商品经济的发展; 士大夫复兴儒学的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归纳中国古代教育作用。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特点: 起源早(发展时间长) 政府主导 官学私学并存 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 体系化、制度化 作用: ①政治:为政府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 有利于科举制的发展 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②文化: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有利于古代典籍的传承 有利于儒学的传承 【1898】 教育 概况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_____ 性质:_____ 地位:_____ 【1912】改名 _____ 【1916】校长____ 定位_____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史纲上】 清华大学 【1911】创办_____ 【1912】更名_____ 【1928】组建_____ 留学教育 【历史纵横】 【1872-1875】容闳倡议,赴美留学 【1915-1923】新文化运动时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1第一段,归纳近代中国的几种高等教育。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 戊戌维新运动 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北京大学 蔡元培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学府” 清华学堂 清华学校 国立清华大学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产生的影响。 影响: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的发展 促进了思想解放 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 促进了近代大学的成长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