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章 中国历史文化 学习目标 引例 1.1 中国历史发展概要 1.2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本章概要 单元训练 单元考核 引例 “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古人类 代表性考古发现 直立猿人 云南元谋人、 陕西蓝田人、北京人 智人 早期智人 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 晚期智人 北京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 1.1 中国历史发展概要 1.1.1 远古时代 原 始 社 会 考 古 文 化 氏族社会 代表性考古文化 特点 母系氏族社会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 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 母权 财产公有 父系氏族社会 山东大汶口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浙江良渚文化 父权 财产私有 1.1 中国历史发展概要 1.1.2 夏、商、周时期 1.1.3 秦、汉时期 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1.5 隋、唐时期 1.1.6 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时期 1.1.7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 1.1.8 近代 讨 论 “这个人姓X”,“某某人,XX氏”,请问“姓”“氏” 有什么区别呢? 1.2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1.2.1 姓氏称谓 1) 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的标记。 姓的形成还与女性分不开。母系氏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讨 论 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如唐伯虎又叫唐寅。请问“名”与“字” 有什么区别呢? 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ji)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2)名、字、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 号 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3)帝王的各种名号 (1)后、王、天子、皇帝 “后”、“王”的称谓始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 “天子”一称始于西周。自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以后,各诸侯国的君主纷纷开始自称为“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始称“皇帝”。 此后,“皇帝”的称谓被我国封建社会历代君主所沿用,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有名称。 (2)谥号 皇帝死后,大臣们根据皇帝生前事迹拟定的一种称号。 美谥:如昭、文、武、庄、烈 恶谥:如厉、炀、幽 平谥:如怀、悼、哀 (3)庙号 帝王死后,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祖庙祭祀,并追尊为某祖、某宗,就是庙号。如: 宋太祖(赵匡胤) 唐太宗(李世民) 提问: 下列帝王的称号哪是谥号?哪是庙号? 周厉王 隋炀帝 汉高祖(刘邦) 唐太宗(李世民) 元太祖(成吉思汗) 提问: 下列帝王的称号哪是谥号?哪是庙号?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提问: 下列帝王的称号哪是谥号?哪是庙号?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