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501219

第3章 中国四大宗教 课件(共97张PPT)- 《导游基础》同步教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日期:2025-10-20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121108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大学,财经,东北,教学,同步,导游基础
  • cover
(课件网) 第3章 中国四大宗教 学习目标 引例 3.1 佛教 3.2 道教 3.3 伊斯兰教 3.4 基督教 本章概要 单元训练 单元考核 宗教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 宗教与迷信 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 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 3.1.1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1) 佛教的创立 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 3.1 佛教 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或者也可称为佛法,它包括佛、法、僧“三宝”。 佛即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所教导的教义,即佛法。 僧即信奉佛教的信徒。 佛、法、僧三宝具备,才构成完整的佛教。 出生地:尼泊尔蓝毗尼花园 佛教的产生:佛祖四大圣迹 成道地:印度菩提伽耶(菩提树与大塔) 佛教的产生:佛祖四大圣迹 涅槃地:印度拘尸那迦 初转法轮地:印度鹿野苑 佛教在印度发展的四个阶段: (1)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教阶段 (2)部派佛教:分裂为大众部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3)大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革新发展。 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因循守旧 (4)密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 而形成的特殊的宗教形态 2)佛教的发展 部派佛教 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大众部佛教) 对佛的看法 世界只有一佛 十方世界都有佛 修行目标 追求自我解脱 最高果位:罗汉 (重在利己) 普渡众生以成佛 罗汉—菩萨—佛 (重在利他) 3.1.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佛教包容了三大体系: 北传佛教(大乘佛教)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 藏传佛教 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 汉族地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翻译传播阶段(西汉至魏晋南北朝) 2)创造阶段(隋唐时期) 3)融合阶段(宋元明清) 3.1.3 佛教的基本教义 1)苦谛 “四谛” 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一是苦谛:佛教认为人世间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和喜爱的分离)、怨憎会(和憎恶的在一处)、求不得(得不到想要的)、失荣乐(失去荣华和享乐)。还有108种烦恼。 苦谛是佛教对世界和人生本质的认识。 2)集谛 “集”是“因”的意思。佛教认为苦的原因是人主要有三种欲望,即爱情欲、生存欲、繁荣欲; 这是佛祖对造成人生痛苦和烦恼原因的分析。 大体可概括为: “五阴聚合说” “十二因缘说” “业报轮回说” 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 3)灭谛 “灭”的意思是终止受苦,到达“涅槃”(意译作“灭度”、“圆寂”等。指达到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灭谛实质就是给人们描绘出一个理想的“极乐世界”,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 4)道谛 “道”就是解脱苦难到达涅槃的道路(途径和方法)。 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3.1.4 佛教的经典与标志 1)佛教的经典 “三藏经”,佛教经典的总称, 即经、律、论。 藏传佛教 经典: 《甘珠尔》(经) 《丹珠尔》(律) 2)佛教的标志 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往往有“卍”的标记。 "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