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07159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83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3,2024,学年,统编,语文,九年级
  • cover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元的课文。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都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苏轼的中秋咏月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诵读,体会音韵美和意境美 2.知识目标:品读,体会作者心理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悟读,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了解作者,结合诗歌内容及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走向,熟读成诵。 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苏轼也以秋月为题材,写了一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我们来赏析苏轼的这首咏月绝唱,看看这首备受后人推崇的词妙在何处。 【学习目标】 1.能力目标:诵读,体会音韵美和意境美 2.知识目标:品读,体会作者心理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悟读,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写此词时,作者 39岁,在密州做官。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读音停顿】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hán juān)。 【整体把握】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这首词小序部分,它有什么作用?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怀念弟弟子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词,自读、合作朗读。 【合作探究】 1、作者在 937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做了些什么? 明确:欢饮大醉、把酒问天、起舞弄影、怀人无眠 2、你从中读出来一个怎样的苏轼?明确:孤独、对弟弟强烈思念、乐观旷达。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明确:政治上的失意让作者产生了乘风飞往月宫的奇想,但他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理。 (出世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消极避世;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积极用世) 4、“高处不胜寒”现在常用在什么语境里?明确:比喻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还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