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11021

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365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 cover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 一、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是日本平安时期的著名女作家清少纳言,其作品的特点是所写景致不多,却能营造出美的氛围。本文围绕题目仅仅用了四个自然段,就写出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美,展现出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文字中想象画面是中年级已具备的阅读能力,但在本课学习中由于文字意韵深远,学生很难全面感受文字中的画面美。帮助学生完成由文字到画面的转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通过体会文字中的画面美来感悟独特韵味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9个生字、“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感受作者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初步培养品鉴散文的能力。 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本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抓住文本独特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第三自然段。 2.能迁移运用21课《古诗词三首》中想象画面的方法,通过体会句子中的动态描写,读出画面美,感受独特韵味。 3.能通过对比阅读《山居秋暝》《四时之美》感受“文中有画”的意境,能迁移运用本课方法学习日积月累《渔歌子》,初步感受课文的表达特色,习得初步品鉴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会句子中的动态描写,读出画面美,感受独特韵味。 (三)教学准备 教师:PPT、四季之美的导入视频 学生:熟读课文、提前学习本单元前一课《古诗词三首》 (四)教学过程 1.整体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结构。 (1)观看关于四季变化的导入视频,感受四季中事物生长变化的过程 (2)读课题,初步了解作者是一千多年前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 (3)初读课文,整体入手,相机指导字音朗读准确,借助本文独特的结构、语言特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叠词和表示心情的词,朗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学习阅读,应该关注篇章,从篇章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符合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认知过程。本文结构简单清晰,教学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已有经验初步感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同时本文是一篇优美的适合多种形式朗读】 2.品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体会句子中的动态描写,读出画面美,感受独特韵味。 (1)借助微课回顾学习《山居秋暝》时读出画面的方法———顺着文字想象完整,关注动态描写。 (2)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秋天最美是黄昏,体会文字中的画面美。 ①学生活动:用上微课中已学的方法多读几遍,想想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交流、朗读、引导体会动态描写 第一层:顺着文字将画面想象完整,了解“什么在动”。 第二层:通过抓关键字词,想象理解这些事物“怎么动”,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闭眼想象,找出背景映衬感受“在哪里动”,综合体会语句中的动态描写。 第三层: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文字中会动的画面和蕴含的独特韵味。 (3)配音乐进行多种形式朗读,尝试背诵。 ①配乐朗读,感受秋天的黄昏段落的独特韵味。 ②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小组合读,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困难的是理解重点语句,体会画面中的动态美及其背后的独特韵味。利用微课,借助上一课读古诗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迁移运用学习本文。从“什么在动”“怎么动”“在哪里动”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关注表层语言,抓住重点词深入理解,结合背景映衬综合地体会语言中的动态描写。最后,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其独特韵味,另外本文要求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此环节活动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3.总结回顾,归纳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