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主备人 成 员 学段 三年级 展示领域 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前前后后》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前前后后》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这两个学习领域。该篇课文共有6幅插图,其中有3幅为具有明显透视关系的照片和历史名画。另外3幅为学生表现前前后后关系的作品。再有“知识窗”为学生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关系提出了两点建议以及一幅具有前后关系的剪贴画的制作方法。该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表现前后的关系。实际上本篇课文是学生学习美术中的透视知识的窗口,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为今后学习透视知识埋下伏笔。 学情分析 课前我了解到我们班的学生对不同的绘画用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经验,会用生动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的想法。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而本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但学生在绘画时构图是否完整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热爱生活,用美术的形式来记录生活。 教学思路 1.激发兴趣。 2.感受前与后的效果。 3.用不同材料创作具有前与后效果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括“近大远小”的现象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难点: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的关系 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物体通过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课件、用彩纸剪好的大树、大山、房子等。 2.学生准备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问题情景:枣庄路小学体育大课间,有一千多人参加,怎样来确定具体位置?你能说出自己在教室中的具体位置吗? 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 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前与后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发展阶段 观察(一) 1.教师播放图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其中一个被另一个遮挡)。 师:同学们喜欢喜洋洋和灰太狼吗?今天,它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请看,你能判断出喜洋洋和灰太狼谁在前,谁在后吗? 学生通过生活的经验得知被挡到的在后面。 2.出示两个苹果,提问:你能分辨那个在前,那个在后吗? 请学生上台摆一摆,使两个苹果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师:这样是不是就有了前后关系,对呀,我们可以将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后面来产生前后的关系。 过渡语:现在想想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表现前后? 3.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三座小山、房子和大树(卡纸剪的)学生来参与将其粘贴在黑板上。要求:体现前后关系 过渡语:除了这种将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后面来表现前后关系,我们还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呢? 观察(二) 1.播放一组具有很明显透视现象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兵马俑,草原上的羊群,海面上的小船,热气球。) 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画。 教师提出问题: (1)你看到了什么? (2)说画面中美丽的景物。 (3)你发现图中前面后面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前面的事物离我们近,后面的离我们则远,近的东西看起来大,远的东西看起来小! 师概括:我们通过欣赏图片,了解到了物体通过逐渐缩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