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位名称:xx小学 课题:发现美丽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论述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一节学习运用艺术作品中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进行新的表现的课程。 在《美术课程标准》“造型表现”系列的成就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发现美丽》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寻远古神怪艺术形象的表现特点,加以创造制作出新的艺术作品。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材料的特性,再运用合适的方法将平面图形制作成立体形象,让学生感受二维造型到三维造型的转换。 3.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制作及造型能力,对材料的特性有所了解,并能正确使用制作工具。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借用古画中的抽象元素表现出抽象绘画作品,如何将它转换成立体形象是本课的重难点。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再来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尝试体验,教师引导,现场示范等方法有效的解决重难点,从而让学生能借用一定方法将自己喜欢的抽象图形制作成立体形象。 二、学习目标 (一)五维目标 1.美术基础知识:能从抽象绘画作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运用适当的材料及方法,将平面图形设计制作出具有一定美感的立体形象。 2.美术表现:通过欣赏,讨论,探究等活动,学生能灵活借鉴抽象意味绘画中的形象进行变化、组合,再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材料设计制作出具有一定美感的半立体形象。 3.审美判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米罗的抽象作品和古代美术作品中的神怪形象特点,并能学习其造型表现的手法。 4.创意实践:通过欣赏,讨论,探究等活动,学生能灵活借鉴抽象意味绘画中的形象进行变化、组合,再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材料设计制作出具有一定美感的半立体形象。 5.审美多元化与文化理解:学生能欣赏与感受中国古代美术和米罗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的美,并在生活中寻找和创造立体造型的美。 三、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学生能把平面的艺术作品形象转化成浮雕的变现形式。 学习难点:学生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材料制作出具有一定美感的立体形象。 评价任务 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评价上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小组展示两种途径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目标1:通过“感受生活美———玩偶,来自美术作品”活动,了解学生对美术术语抽象形式的理解程度。 目标2:通过“赏析艺术作品”活动,了解学生能否在理解美术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恰当的美术术语分析、解释艺术作品。 目标3:通过“中西艺术之比较”环节,进一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目标4:通过“模拟小训练”活动,促使学生使用线条造型,了解学生对作品中形象变化的把握。 目标5:整节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团体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展示也充分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导。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环节一: 激趣 导入新课 作品欣赏,导入新课 从教师制作的立体玩偶,发现抽象绘画中的形象变成立体造型有一种特别的美丽。 导入课题《发现美丽》 (完成目标一)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既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又可检验同学们基础知识情况。(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