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位名称:xx小学 课题:仰俯之间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论述 新课标在“造型·表现”领域中的相关陈述: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教材分析 本课共三个版面。首先展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油画《村道》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空间感和美感。下方图片帮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透视现象。第11页是颐和园长廊照片及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消失线的作用。12页是教师作品及学生作品,对学生创作有指导借鉴意义。 3.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关注局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二、学习目标 (一)五维目标 1.美术基础知识: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2.美术表现: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观察效果,掌握仰视图形透视规律。 3.审美判断: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掌握透视规律。 4.创意实践: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 5.审美多元化与文化理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仰视、俯视、平视,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学习难点:运用透视知识表现一组场景的透视现象。 四、评价任务 基于对实际学情的分析、了解。本课的教学评价点可放在:学生能否知道透视现象的知识点;能否知道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有目的的安排它们的位置;能否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概念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充满睿智的眼睛,每天都观察着各种各样的事物,感受着缤纷多彩的世界。今天老师带了三组图片,同学们观察一下,眼睛是怎样观察到的这些图片中的物体的?(出示图片,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都是眼睛由低处向看,第二组都是眼睛由高处向低处看,第三组都是眼睛平平向前向远处看。 师:像这样由低处向高处看的观察方法,我们叫仰视;由高处向低处看的观察方法,我们叫俯视;既不向高处看也不向低处看,而是两眼之间水平向前看的观察方法,我们叫平视(每说一个概念,教师就触摸蒙层,出示一个概念)。观察事物,不外乎就这三种,天地万物尽在其中,因此,我们说,天地尽在俯仰之间。(背景出示课题《俯仰之间》) 设计意图: 题目的引入要干净利落,仰视、俯视、平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每一样事物都离不开,时时刻刻与学生相伴,学生对这些都有初步的感知,应该是一点就会。所以在这里用了三组图片,学生能轻松区别并讲出各种视角的概念,图画的辨析活动也能立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自然而然、顺利引题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二)对比分析三种视角的区别 师:这三种视角观看到的对象,感受一样不一样呢?我们来观察一下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角的状态。(出示埃菲尔铁塔仰视、俯视、平视图) 师:这是法国著名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1889年建于法国的巴黎战神广场,一百多年来,人们试图从各个角度发现它的美,并将它定格在照片上。 师:我们从第一幅图,从俯视方位上你都看到了铁塔的哪些面?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可以看到铁塔的顶面,左右两个侧面。感觉铁塔变小了,能够把它的整体全貌尽收眼底;感觉很壮观,很自豪,有一种统揽全局、主宰世界的自豪感。 师:他说得对不对,我们来看一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