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的法治、教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时空演进 阶段特征 主题 演化 内容 线索 法律 与 教化 古代 中国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宋代的乡约、明清时期的圣谕都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法律与教化是国家治理的两大工具。相比而言,中国更加重视教化,主张“礼法结合”;西方更加重视法治。现代中国法治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西方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13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在法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基督教会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当代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 演化 内容 线索 民族 关系 与 国家 关系 古代 中国 中国古代,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之前,对外交往频繁,明清之后,逐渐闭关自守 民族交往交融、对王权和神权的否定分别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途径。民族国家的矛盾催生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发展 近现 代 世界 16—19世纪,欧洲国家公民从对国王或教会的效忠转化为对民族国家的效忠,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为了协调国家间的矛盾,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应运而生,20世纪国际法不断发展 当代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课程标准 凝练要点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构成,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3.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回归教材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先秦时期的法治与德治 (1)早期国家:史书记载,夏商周都制定了法律,西周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2)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叔向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 (3)德法之争 ①主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 。 ②实践:儒家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 的愿望。 成文法 法治 君主专制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秦以 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制成《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 ———。 (2)魏晋时期: 是最重要的变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以儒家经典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是儒学独尊的产物 (3)唐朝 ①《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 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 的集大成。 ③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 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法家思想 九章律 令 律令儒家化 最早、最为完整 封建礼仪制度 重视家训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制度:宋元明清在沿袭前朝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本朝的法律。明朝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①。 (2)儒学发展: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3)基层教化 ①宋朝: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 教化乡里。 ②明朝: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