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523865

5.1《阿Q正传》导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9次 大小:206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阿Q正传》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任务目标 1.熟悉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阿 Q,分析其性格特点和精神特质。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探讨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 深入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和心理。 2. 探讨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学法指导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内容 了解作者 鲁迅本名周樟寿,后来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笔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先驱。 鲁迅的作品极具思想性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小说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为代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平等、民主的向往。他的杂文更是犹如匕首和投枪,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社会的种种弊病。 除了文学成就,鲁迅还在学术研究、翻译、美术等领域有着重要贡献。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史、民俗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鲁迅的一生都在为民族的觉醒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他的思想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 背景介绍 《阿 Q 正传》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封建帝制刚刚被推翻,但旧的封建思想和文化仍然根深蒂固。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通过《阿 Q 正传》这篇小说,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阿 Q 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残酷和人们精神上的麻木。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这部小说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阅读《阿 Q 正传》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阿 Q 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12月末至1922年2月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最早刊载于《晨报副刊》,每星期刊载一期,连载9期。整部小说共有九章,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3章)交待阿 Q 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简要勾勒出阿 Q 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第4—6章)写阿 Q 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地刻画阿 Q 的性格,表现阿 Q 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的矛盾。 第三部分:(第7—9章)写革命到来之后,阿 Q 性格的变化和悲惨的命运。 小说中,面对有形的贫困与无形的压迫,无力改变现实的阿 Q 惯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否认现实,怯懦地维护个人的自尊。革命的到来分毫没有改变阿 Q 的观念和境遇,反使他因一桩与自己毫无干系的抢劫案冤死。小说生动地构造了阿 Q 这一兼具喜剧色彩与悲剧色彩的复杂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以“阿 Q 精神”为代表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也强化了反封建反礼教的小说主旨。 问题探究 1. 讨论阿 Q 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分析其性格特点和精神特质。 阿 Q 的外貌并没有在小说中被具体描述,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行为和语言中感受到他的一些特点。阿 Q 是一个贫苦农民,他常常穿着破旧的衣服,头发也可能乱糟糟的。 从语言方面来看,阿 Q 喜欢使用一些独特的口头禅和词汇,比如“儿子打老子”“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等,这些语言反映了他的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的心理。 阿 Q 的行为也很有特点。他常常自以为是,喜欢炫耀自己的经历,却又常常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欺负。他还有一种“精神胜利法”,即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来减轻痛苦。 阿 Q 的性格特点可以概括为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妄自尊大、麻木健忘等。他的精神特质则表现为一种无奈和悲哀,他无法改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