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广东高考冲刺模拟卷(六)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早期文化诸遗址中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 ) A.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B.玉钺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C.已产生了青铜工具 D.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 2.西汉颖川太守韩延寿欲改易婚丧之风,先与地方长老商定,后由官府颁行,民众遂听令遵循。这可说明当时( ) A.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 B.政府注重礼法并施原则 C.民间力量增强政令效能 D.社会风气影响政治走向 3.“市令”为朝廷任命的掌管市场的长官。如表所示为北齐、北周及隋朝市令的官位品级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政权 属性 官位品级 北齐 京邑市令 从七品 州市令 从八品或正九品 北周 京邑市令 正六品 隋朝 京邑市令 正八品 州市令 无品 A.北方商品经济发展滞后 B.科举冲击传统任官体系 C.政府不重视商业的管理 D.朝廷整肃官制裁汰冗员 4.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学写本,其内容既有描述敦煌的“乡土作品”,也有描述塞外风情的异域作品;作者既有生活在敦煌的文士、僧人,也有途经该地的各色商人。这有助于研究隋唐时期( ) A.兼容并包的时代特征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敦煌文化的中心地位 D.士商杂糅的发展趋势 5.景祐三年(1036年)政府改革茶法时,召集了一批茶叶商人前来商议,“三年正月戊子,命知枢密院事李谘、参知政事蔡齐、三司使程琳、御史中丞杜衍、知制诰丁度同议茶法”“仍令召商人至三司,访以利害”。这反映了( ) A.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的颠覆 D.当时行政效率的低下 6.明清时期,佛山制陶行会明确规定:凡入行者,需履行严格手续,按照行规缴纳一定的入行费;各自生产本行产品,不能混淆越界;各行有其各自产品的成型手段和煅烧规律,且每个行会有详尽的计件或定额工资条款。据此可知,佛山( ) A.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B.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C.陶瓷经营规范化发展 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7.下面材料反映出( ) 史事 晚清两位官员对此事的不同看法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而建造了吴淞铁路,后来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将铁路赎回并予以拆除。 郭嵩焘认为:“毁弃铁路主议何人,不可得知。闻共有七人…似此可编列‘七愚’姓名,传之后世”。 沈葆桢认为:“费钱买之,又必费钱续之,且必仍用其(列强)大…中国何从费此巨款向其购回,将来亦终于听其自造,此买而续之之害也”。 A.洋务派对兴办铁路持不同态度 B.中国交通近代化起步艰难 C.清政府的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 D.列强的经济侵略受到遏制 8.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 ) 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 B.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 9.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A.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 B.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0.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7.8%上升为30.8%;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43.1%上升到47.2%。由此可知,1980年我国( ) A.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严峻困难 B.重工业占比已略低于农业占比 C.城乡人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D.农村经济改革刺激了工业发展 11.古希腊雕塑在古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