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前儿童急症救助与突发事件应对 任务4 小外伤的应急处理与预防 计划用时:2课时 本课次学习目标: 1.知晓幼儿小外伤的常见类型及特征、危害及常见原因。 2.熟记幼儿小外伤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3.说出幼儿小外伤的主要预防措施。 4.能根据体征评估,结合紧急救助流程模拟为发生小外伤的幼儿实施应急处理。 5.能在应急处理过程中与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 6.懂得小外伤的正确处理及预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参与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 学习前准备: 1.预习教材模块三“任务4”内容,并完成预习测试。 2.学习微课《幼儿小外伤的应急处理》,熟悉应对处理流程。 3.阅读案例《幼儿脸被抓伤,家长讨说法》,并完成思考题。 案例 幼儿脸被抓伤,家长讨说法 2016年3月17日,下午2时30分,广州市荔湾区花蕾路某幼儿园托班的小朋友们午睡起床后,几个小朋友被一名老师带去洗手间,其余小朋友由黄老师组织排队喝水。当时,黄老师正在帮他们装水。队伍中,小月排在小杰前面,之后小杰抢在小月前面拿杯子,并且抓伤了小月(抓伤长度6厘米、宽1毫米)。小月当场哭了起来,黄老师发现小月左脸被弄伤,于是马上让保健老师进行了简单处理。 放学时,家长杨先生到幼儿园接孩子,园方向家长作出道歉。幼儿园行政人员陪同家长带小朋友到医院看医生。对于小月左脸被抓伤的事故,幼儿园承认是老师看管失责。幼儿园会加强老师工作能力的培养,也会负起应有的责任。 出现这样的状况,幼儿园竟然没有马上通知家长,杨先生觉得不可思议。“这种事可大可小,为什么不第一时间通知我带小孩去医院呢?后来放学了,我知道了这件事,才把小孩送去医院处理伤口。”目前小月脸上的伤口已经开始结痂,是否会影响容貌,要看后期的恢复。 ———(来源:羊城晚报 2016-03-24) 1.任务导入 1.任务导入 评价:请先阅读案例《幼儿脸被抓伤,家长讨说法》,然后请对案例中保教人员在处理该事件中的做法进行评价。 小外伤一般指较轻微的、小范围的损伤,以皮肤损伤为主,是儿童较常见的意外伤害类型。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第一道防线,但其厚度通常只有0.5毫米-4.0毫米。 由于在最外层,人体在发生外伤时,皮肤则成为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1.任务导入 1.任务导入 学前幼儿容易出现的小外伤主要包括皮肤的擦伤、刺伤、切割伤、挫伤等几种类型。 挫伤 锐器伤 1.任务导入 通常,学前儿童头面部、上肢、下肢是发生小外伤的最常见部位。 2.任务分析 分析1:请结合教材预习与自己生活经验,概括出幼儿常见的小外伤类型及伤口特征。 2.任务分析 (1)擦伤 是指由于钝器(略有粗糙)机械力摩擦的作用,造成皮肤表皮剥脱、翻卷为主要表现的损伤,属于开放性损伤。 皮肤擦伤属于轻微损伤,皮肤的真皮层并未受损。 擦伤最常出现的部位是孩子的面部、膝盖、肘部及小腿的皮肤。 2.任务分析 孩子皮肤擦伤后,伤口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伤处皮肤表皮破损; 皮肤表层有明显擦(抓、刮)痕,或伴有表皮脱落; 创面有较多小出血点和组织液渗出,但出血量较少; 伴有明显的疼痛感; (1)擦伤 2.任务分析 (2)刺伤是指尖细的锐器(如剪刀、刺刀、木刺、针、锥等)刺破皮肤及组织所导致的损伤。 孩子的手指容易发生刺伤。 刺伤的伤口深浅难以辨别,且易伤及深部组织,容易发生感染,特别是厌氧菌的感染。 2.任务分析 儿童皮肤受到尖锐物刺伤后,伤处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伤处无流血,或少量流血; 伤口常有异物(或部分)留存; 伤口小而深; 伤口周围红肿 伴有较大的疼痛感。 (2)刺伤 2.任务分析 (3)切割伤是指皮肤、皮下组织或深层组织受到玻璃、刀刃等锐器的划割而发生的破损裂伤。 切割伤的受伤部位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