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545131

4.2《扬州慢》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400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4.2《扬州慢》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雪初霁 霁:天由雪转晴 B.因自度此曲 度:吟诵 C.荠麦弥望 弥望:满眼 D.解鞍少驻初程 少驻:短暂停留 二、小阅读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写景时带有浓烈的思想感彩,而且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一个统一的主题“黍离之悲”而写。 B.“厌”字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清角吹寒”的凄厉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C.词人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语序倒置,巧妙地达到了依次表现词人的感觉之效。 D.词尾两句用带悬念的疑问作结,很自然地移情入景,突出了“红药”的词眼地位,无限感慨,催人泪下。 三、名篇名句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扬州慢(淮左名都)》中“ , ”两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过春风十里”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其一)中的诗句“ , ”。 (3)《扬州慢(淮左名都)》中“青楼梦好”一句化用了杜牧《遣怀》中的诗句“ , ”。 (4)《扬州慢(淮左名都)》中“ , ”化用了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5)《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描写芍药花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诗句是:“ ,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看似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却是向读者渲染现在扬州凄凉氛围的两句是“ , ”。 (2)小刚学习没有打好基础,又不喜欢问老师问题,班主任老师就用《劝学》中的“ ”,以说明君子的天性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又用“ ”解释了君子超越一般人的原因是他们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弥补自身不足。 (3)冰雪、霜雪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但诗人往往巧借自然特征在诗词中进行比喻化运用,比如“ ,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 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产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因此可严格地说,“我觉得花是红的”。 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个字略去而直接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