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6936

重庆巴蜀中学 九年级化学下册 《酸碱指示剂》说课稿

日期:2024-06-16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165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重庆,巴蜀,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 cover
《酸碱指示剂》说课稿 重庆巴蜀中学 马盈盈 一、教学背景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本单元的第一个知识点,为以后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打下基础。也为检验物质酸碱性的实验提供了方法。 2.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曾接触过指示剂,分别是 第三单元验证分子运动的实验中的酚酞,以及第六单元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的石蕊,所以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明确指示剂(石蕊、酚酞)遇酸碱会呈现出不同颜色,并且知道变色的物质是指示剂,而不是酸和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已经通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实验探究 活动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在第四单元中详细学习过过滤的操作。所以,本节课通过指示剂的使用完成相关实验;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化学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三学生已不再是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独特见解的“学习者”,他们的某些思维已超越了教师既定的思维框架。他们希望教师能创设让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本节课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使用石蕊、酚酞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和分析与判断 二、学法指导 提问设疑、问题探讨、合作交 流、类比归纳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实物教具、多媒体辅助手段,便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思路 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波义耳提出了科学研究方法:1.把科学实验作为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2.重视对实验的理论分析;3.重视假设的研究方法。 他本人也正是秉承这种科学研究方 法,才会在看似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酸碱指示剂。以此为契机,本节课我将以波义耳的心路历程为线索,将酸碱指示剂的知识要点穿插其中,情景再现当年波义耳发明指示剂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具体设计流程如下: 情景引入 诗人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 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的身边,你却不曾感觉到我的存在!这样的遗憾不仅仅发生在爱情故事中,在人类的发展史里,与真理擦肩而过的事例也比比皆是。不过 ,总有一些看似偶然的机遇正好被一些执着的人抓住了,比如波义耳发明酸碱指示剂。 此时,学生观看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 要发明———《波义耳发明指示剂》的视频,但是正要揭秘波义耳到底找到哪种植物作为指示剂时(2分24秒),视频戛然而止,这样将学生的求知欲调到了最高点,马上抛出第一个问题: 问题1 植物的汁液遇“酸”逢“碱”真的可以变色吗? 活动1 在进入活动之前,我先给学生简单的介绍了酸和碱这两类不同的物质。 然后,这个活动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1步 从自备植物中提取汁液。 在课前,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 分别准备一种植物,分别有:(插照片) 黄桷树树叶、洋葱、胡萝卜、紫甘蓝、黄菊、红玫瑰,这六种植物涵盖了花、树叶、蔬菜等类别,颜色和取材部位也大相径庭。但我并未没有告知其用途,留有一些神秘感。激起了学生迫切想上这节课的欲望。 在课堂上, 学生参照教材P49页,从自备植物中提取汁液。(照片滚动) 第2步 用酸碱溶液验证植物汁的变色现象。 将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到自制植物汁液里,记录汁液变色的情况。(插结果视频) 1.紫甘蓝汁液,自身是紫色的,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绿色。 2.都不变色 3.单向变色 问题2 植物汁液遇酸碱溶液变色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