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573005

第4课 蜡染与扎染 第1课时 蜡染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11-29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193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蜡染,4课,扎染,1课时,教案,格式
  • cover
《蜡染与扎染》第1课时 蜡染 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制作传统工艺品或文创产品,认识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蜡染工艺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感受蜡染的悠久历史,了解从古至今民族间交流交往的实事。 2.认识扎染的制作工具、材料,学习简单的制作方法,体会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知识、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分析、辨别、区分不同工艺制作的艺术效果和主要特征,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文化,感悟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魅力。 4.通过本课对知识的了解和技艺的学习体验,明白蜡染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5.感受蜡染的悠久历史,了解从古至今民族间交流交往的实事,认识蜡染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6.品味蜡染独特的美,感悟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魅力。 7.通过体验制作蜡染作品,体会中国的工匠精神,明白蜡染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蜡染、扎染工艺制作方法,区别两种不同防染工艺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防染捆扎技巧,染色、漂洗、拆线、整烫的过程要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等。 五、教学用具 教具:教学PPT、教学任务单、学习资料、笔、白纸、剪刀、一次性手套、电磁炉、蒸锅、蜂蜡、石蜡、混合蜡、各色直接染料、蜡刀、夹子、包装绳、白棉布等。 学具:学习资料、笔、白纸、剪刀、夹子、包装绳、白棉布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及技术应用 学生活动及技术应用 设计 意图 环节一:课堂导入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蜡染,引出本课主题。 教师出示课件并提问。 教师提问1:新疆传统服饰五彩缤纷,然而你在生活中是否见过穿着这种服装的人? 教师提问2:你发现这些服装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它们是用什么民间工艺制作的? 教师总结:这些服装采用了中国传统民间印染工艺———蜡染和扎染。它们的都是古老的防染技术,但是制作工艺不同,使得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生回答。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蜡染和扎染服装,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老传统民间印染工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你知道蜡染是怎么制作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环节二:认识蜡染(蜡染的传播发展路径,体现民族间交流交往的实事。) 1.蜡染的概念。 教师展示课件。 教师介绍:蜡染,古称蜡缬(xié),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缬,指有花纹的丝织品。蜡染工艺就是用蜡刀蘸取融化的蜡液在白布上绘制图案,后将白布用蓝靛染料浸染,脱蜡后,面料上留下色块和空白,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 学生聆听。 通过对蜡染概念、历史及应用情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蜡染;通过对蜡染传播情况的探究,让学生理解蜡染悠久历史的同时,也能认识到民族交流交往的实事,渗透民族团结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2.蜡染的历史。 结合课前下发的任务学习单内容中提问。 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结合课前任务单中的学习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教师引导:中国是发现最早出土蜡染作品的国家。战国至西汉可见到最早有关蜡染的记录。最有代表性的实物佐证是新疆博物馆所藏的东汉时期的棉布蜡染。大约在南北朝,蜡缬的工艺传入内地。如今,蜡染流行于中国苗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贵州分布最为密集,又被称为“蜡染之乡”。 教师提问2: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最早出土的蜡染实物在新疆,为什么后来蜡染却遍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呢? 教师总结:各民族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交往,蜡染随着民族间的交流交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