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76379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课件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248673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四首,渔家,秋思,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渔家傲 秋思 了解作者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了解背景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 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壹 北宋/西夏战争 贰 艰苦生活 叁 重内轻外 肆 英雄气概 关键词 秋天 边塞 思乡 原文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译文 译文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 句 译文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注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 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 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 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 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