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79452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41897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1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陶世龙(1929—),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作者介绍 踪迹( ) 刨刮( ) 腐蚀( ) 沙砾(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浑浊( ) 掸开( ) 沟壑( ) 钟鼎文( ) xiē形( ) 海kū石烂( ) zōng lù cāo shí lì wéi jūn 枯 dǐng zhuó 楔 bào hè dǎn 字词字音 “时间的脚印”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答: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整体感知 文章开篇的几种记录时间的方法中,作者仅详细叙述了铜壶滴漏,为什么? 答: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与铜壶滴漏“此消彼长”的计时方式十分相似,也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重新生成岩石,从而记录了时间。 这种写作方法叫类比,即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之处,通过描写一事物来描摹另一事物。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展现岩石被破坏而逐渐形成泥沙的过程,这一内容与“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似乎关联不大,是否可以略写? 答: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做铺垫,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整体感知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 答:“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 整体感知 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答:本题运用结尾句作用分析法。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整体感知 文章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章独句段的作用? 答:突现强调:独句成段在视觉上显得突出醒目,因此运用独句成段方式来点明文章题旨、表达观点态度,以充分引起注意,收到突现强调的修辞效果。 调整节奏:独句成段更是简捷、明快、有力。通过独句成段可以调整文章的节奏,以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 显示文脉:文脉就是文章组织材料、表达思想的线索条理。 课文是按照哪种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 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 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实际意义(读懂岩石记录可以为人类造福) 按照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作比较。 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另外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说明方法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破坏作用之大。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