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8205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五章 章末学习总结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9次 大小:2451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15年,高中,历史,第五,章末,学习
  • cover
学案5 章末学习总结 [学习目标] 1.马克思的一生进行了哪些 理论与实践活动?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学习到什么?2.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表现有哪些?3.列宁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4.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又犯了哪些错误?5.邓小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哪些成功的探索,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 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发展。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法国 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代表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3)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2.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他们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深入工人运动中进行指导。 二、运用表格法比较列宁在不同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项目时间 理论阐述 理论指导的实践 历史作用 启示 一战期间 “一国胜利”理论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月革命 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七月事件 为夺权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十月革命 《国家与革命》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和平过渡论 实施新经济政策 巩固了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打下了基础 晚年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等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 三、毛泽东、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道路的贡献 1.毛泽东 (1)在民主革命方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及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2)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及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邓小平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哪两次历史性飞跃 时间 道路 成就 第一次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飞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 共同点(概括) 苏俄新经济政策(说明)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说明) 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 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例1 165年前的那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一家并不起眼的印刷所,印刷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