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585047

17《只有一个地球》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素材)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9次 大小:4904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只有一个地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素材
  • cover
《只有一个地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 文中引用宇航员的话说: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与同学交流。 [解题支架] [参考答案] 这个感叹句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两个特点———可爱”和“容易破碎”。“可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太空看地球,十分美丽壮观,地球因此而可爱;二是它是生命的摇篮,孕育了万物,为人类提供资源,因无私而可爱。为什么地球又太容易“破碎”呢?因为地球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加节制的开采会导致资源的枯竭;虽然有些资源可以再生,但人类若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会造成生态灾难,威胁人类自身。“破碎”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等易碎品,这里说地球“容易破碎”,表现了地球远没有人类所想的那样“结实”,需要精心呵护,体现出作者对地球的珍视。“同时”一词强调了地球兼有“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双重特性,两个“太”字则表现了宇航员情感的强烈程度。这句话是宇航员的感叹,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叹,作者借宇航员之口,抒发了对地球的关爱之情,也发出了保护地球的警示。 二 默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怎样一步步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的。 [解题支架] [参考答案] 文章从自然资源有限和人类无法移居别的星球两个方面,阐述破坏地球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呼吁“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文章在简单“介绍”了地球后,就提出了“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并分两点进行说明:一是若对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才形成的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不加节制地开采”,它们会“枯竭”;二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虽可再生,但若“随意毁坏” “滥用化学品”,它们不但“不能再生”,地球还可能出现“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在用问题“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过渡后,文章展开对“人类无法移居别的星球”的说明,层层递进地提出“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最后借用宇航员的话感叹地球的“太可爱”和“太容易破碎”,做出总结,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结论。 积累拓展 三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分别说说各段的句间语义关系。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解题支架] [参考答案] 第一个语段,“本来”预示着后面“资源不能再生”的结果,同时传达出一种遗憾之感;“但是”呼应“本来”,解释本可再生的资源为何不能再生;“不但……还……”把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的后果分层体现出来了,由“资源不能再生”到“生态灾难”,语义层层递进。 第二个语段,先以“让步”的语气,陈述科学家们的设想,随后用“但是”标明转折,从两个方面提出质疑。先用“即使”做出让步,提出设想的实现是“遥远的事情”,再进一步发出疑问:“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言外之意便是“没有多少人能去居住”。这一小段话,用几个关联词语把想表达的意思严密地整合在了一起,并在最后用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引人深思。 四 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