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91279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日期:2024-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2564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课,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
  • cover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列表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进一步认识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通过对新石器时代两个遗址的对比及史料分析,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主要原因。 4.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进一步认识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5.通过关于启的继位的史料分析,认识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为代表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距今约1万年前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 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1000多座墓葬中,大型墓葬有9座,约占墓葬总数的1%。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装饰品、工具、武器。小型墓葬约占总数的90%,墓坑小而窄,掩埋也极浅,大都没有木棺和随葬品。 ———《中国文化遗产词典》 陶寺遗址与姜寨遗址相比,这两处遗址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 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母系氏族公社转向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原因?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的传说 2、禅让制 思考:如何认识神话传说的学术价值? 3、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 (1)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 朝代 政治 经济 商朝(约前1600-前1046年) 实行内外服制 农业是主要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主要是:建立了世袭王朝;国家管理形式比较松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 环节二: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一: 材料: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提示: 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但中华文明的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即以中原文明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的影响。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