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93535

八下第三单元习作 学写读后感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201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八下,第三,单元,习作,学写,读后感
  • cover
八(下)第三单元写作 《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读后感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他们在小学六年级已经学写过读后感。但在学生实际写作中,学生有时没有读懂原文,不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不准文章的要领,提炼“感”的内容不准确、中心模糊、太空泛或是比较肤浅。另外,写读后感时“叙”的内容过多,“感”的内容太少,缺少针对性和较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需要在方法上再强化,优化读后感写作。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提升写作能力。 2.提炼和表达鲜明正确的观点,处理好“引”和“感”的关系。 3.运用所学修改读后感,激发写作读后感的兴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教学难点: 提炼和表达鲜明正确的观点,处理好“引”和“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寒假写读后感的经历谈谈自己对读后感的认识,教师点拨引导。 读后感,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 我们学习写读后感,既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使我们的阅读更有意义。 二、学习任务一 阅读课文66面,了解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1.引述原文 (1)为何要引述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述是“感”的落脚点,也就是交代“感”从何来。 (2)如何引述 引述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述原文,可直接引述、间接引述或直接引述与间接引述相结合。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例文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每当读到这篇优美的文言文时,我总会想到这一方净土所带给人们的情趣和追求。(直接引述) 例文2: 《小石潭记》“潭中鱼”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常见景致,却让人觉得特别美。这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全身心投入。静下心来,认真品味,才能感受到美。我们旅行时,如果只是满足于走马观花,就很难发现美、欣赏美。(间接引述) 例文3: 青色的藤蔓相互缠绕,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响,偶有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沙”轻快的旋律,奇石翻卷,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便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渐行,渐远。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用黑白诠释这幅景色。不需要鲜艳的色彩,不需要细致的表情刻画,只一片黑白,一个背影,足以触动人心。(直接引述与间接引述相结合) 2.感受力求深入 读完原文后,大家所获得的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有的是对某个细节或某些语句的感悟……但这些感受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似的。 这就要求大家写作读后感时要反复思考、筛选比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同学们可以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阅读文本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来写。即读后感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提出一个感点,做到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怎样发感呢? 其一,发感要有针对性。“感”是研读作品的感触,也是作者的观点。“感”要能呼应前面的“引”,不能相互脱节,把读后感写成一篇自说自话的议论文。 其二,发感要有思想性。写读后感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该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某一点感受去写。哪一点最能打动人心?一定是自己感触很深的那一点,很有新意的那一点,自己觉得很有把握驾驭的那一点,把自己思想的光芒展现出来。 其三,发感要有条理性。要将“感”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不能模棱两可吞吞吐吐。 例如:有人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