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94941

9.1 电荷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2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349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电荷,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电荷 课型 新课 课时 1 教材分析 通过实验,了解静电现象。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定律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本节由电荷、静电感应、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四部分内容组成,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教材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境,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元电荷的学习,让学生产生“量子化”的初步概念,明确电量不能连续变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静电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思考中来。 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产生电荷的机理。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等概念,知道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 科学思维:认识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本质,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科学探究:基于静电现象的实验事实,用原子的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知识建构模型解释现象,培养学生基于事实证据进行科学推理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静电起电机、枕形导体、球形导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环节一:回顾历史上对电现象的研究 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与电相关的现象?有哪些静电现象?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电现象以及静电现象 学生实验:与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吸引小纸片 演示实验:静电乒乓 问题:什么叫做“物体带电”?咋样我们就说一个物体带了电呢? 问题:人类是怎样开始研究电现象的? 回顾人类对电现象的研究: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公元1世纪,我国东汉时期,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写下“顿牟掇芥”一语。意为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像草芥一类的轻小物体。 16世纪,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在研究这类现象时首先创造了英语中的“(电)”这个词,用来表示琥珀经过摩擦以后具有的性质,并且认为摩擦过的琥珀带有电荷。 除此以外,雷电也是人们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电现象,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实验发现,雷电的性质与摩擦产生的电的性质完全相同,由此统一了自然界中的“天电”和“地电”。正是这些早期的科学家们对电现象的研究,揭开了自然界中电现象神秘的面纱。 环节二: 认识电荷 (初中) 富兰克林规定: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问题:那么,自然界中是否只有两种电荷?如何证明? 演示实验:用自制教具“旋转乒乓”探究吸管摩擦头发带什么电。 用许多物体来做类似的实验,鉴别它们所带电荷的种类,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对这两种电荷都排斥或都吸引的电荷,因此,我们推断,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 问题: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为什么命名“正电荷”、“负电荷”,而不命名成诸如“N电荷”、“S电荷”呢? 环节三: 物体带电的本质 问题:什么叫做“物体带电”?“物体带电”的准确含义指的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 从微观层面看: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中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原子核,还有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一个物体含有的正负电荷数相等,达到精确的平衡,我们就说物体不带电;正负电荷数目不等,则我们就说物体带电。绘图,用红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