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一样的父爱 不一样的表达 主题:一样的父爱,不一样的表达 阅读材料: 1. 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 2. 阎连科的《打》、刘墉的《父亲的画面》。 设计意图: 本次教学设计以《背影》作为课堂精讲篇目,抓住细节描写,从父亲的行为中提炼“父爱”。再从另外两篇文章中了解父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父爱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学习抓住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风貌。 3. 了解并体会父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理解、珍惜父爱。 教学重点:学习抓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受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想一想:父亲的爱是否感动过你?这种爱是体现在父亲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亲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还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自由发言)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父亲这本书,写满了人生的哲学,刻画着人生的奋斗和努力、拼搏与勇气。时移世易,父亲对我们的爱,却从未改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温暖人心的父爱。 二、回忆背影,感受父爱 (一)默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 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何作用? 1. 观其貌 外貌: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看其行 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写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生动地写出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突出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听其言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教师过渡: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在本篇课文中,父亲含蓄而深沉的爱,感动人心。那么对我们严厉的父亲,是否就不爱我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阎立科的《打》。 三、痛打“无情”,父爱有痕 1.快速阅读阎连科的《打》,抓住描写父亲的细节,体会“痛打”中的深爱。 (自主思考—展示交流) 支你一招: 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跳读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 展示: (1)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反复问我偷没有,我都说没有,父亲便狠力地朝我脸上掴起耳光来。 (“我”犯错了,却不认错,父亲无奈,动手打“我”。) (2)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儿,把他的头扭到边去。不看我,可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的泪。 (“扭”这动作是父亲下意识地掩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