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08475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64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统编,语文,八年级
  • cover
统编八上《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知“闲”事。 2.涵咏品味,识“闲”人。 3.深入探究,品“闲”情。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体味苏轼的“闲”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文言字词,识“闲人”,品“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MV《千秋此意》,引入情境。 2.猜字游戏 过渡:古人造字颇有讲究。当皎皎月光洒入门内,人们不必劳作,自是悠闲、惬意,便能理解为何月色入户便是闲字。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爱咏月抒怀的原因之一,苏轼再牛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知“闲事”、识“闲人”、品这黄州月夜下的那份“闲情”。 二、知“闲”事 1.齐读课文。 2.请用一句话概括此夜难忘之事。 明确:苏轼找张怀民赏月。 过渡:将睡之际,苏轼寻好友共赏月色,恰有一番美景上了心头,最后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自称为闲人,何以见得? 三、识“闲”人 1.苏轼称自己为“闲人”,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的“得闲”?可以读出怎样的情感?(参照示例,小组讨论3分钟) 参考示例: 我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读出了他的“闲”,因为苏轼无案牍之劳形,得了份“清闲”。本句可以读出百无聊赖之感。 预设: ①我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了他的“闲”,因为虽然生活清闲,苏轼却能将闲情寄托于明月美景,得了份“闲适”。本句可以读出欣喜之感。 [朗读指导:注意面部表情] ②我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读出了他的“闲”,因为月色临空,苏轼想着和好友共赏,闲情可寄,得了份“悠闲”。本句可以读出失落、欣喜、激动、期盼之感。 知识链接: 张怀民,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担任主簿之类的小官,公务之余,常寄情山水,情趣高雅。 苏轼,元丰三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无住所,无薪俸,过了几年闲居的生活。 [朗读指导:注意声调的抑扬] ③我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了他的“闲”,因为苏张二人都未睡觉,而是漫步赏月,以月抒怀,得了份“悠闲”。本句可以读出惊喜、悠闲之感。 知识链接: 古汉语中,“行”、“走”、“趋”、“步”四个词都与行走有关。“徐行曰步,疾步曰趋,疾趋曰走。”行就是一般的走路,慢慢走叫步,快步走叫趋,走就是最快的,相当于现在的“跑”。 [朗读指导:辅以动作表演] 小结:苏轼是清闲的、悠闲的的被贬之人。 过渡:从“解衣欲睡”到“寻张怀民”,再到“相与步于中庭”,苏轼的心情在短短48字内起伏流转,我们再根据提示再次用朗读传递苏轼的情感。 2.合作朗读文章叙事部分。 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有点无聊); 女:月色入户,欣然(快乐)起行。 男:念(失落)无与为乐者, 女:遂(有点激动)至承天寺寻(急切)张怀民。 女:怀民亦(欣喜)未寝, 男:相与步(悠闲)于中庭。 过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苏轼字里行间勾连尽显的情绪跌宕,窥见了那个清闲、悠闲的苏先生。如此闲人,赏到的美景又是如何?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月下美景。 四、品“闲”情 1.写景句妙在何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皎皎月色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一字不言月,却处处都是月,仅仅18字便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美妙境界。月色太美、太醉人,苏张二人沉于其中,闲情尽显。 过渡语:事是“闲事”、景有“闲情”,被贬黄州的苏轼,真的只是一个清闲的人吗? 2.默读课文和资料链接,说一说苏轼是清闲还是忙?(辩论赛) 知识链接: ①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②在黄州的五年,苏轼写出了753篇(首)诗词歌赋文札作品,实现了宋词由婉约派向豪放派的历史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