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15014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193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
  • cover
1.《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深入研读课文,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以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 精心揣摩文中的关键语句,感受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独特魅力,领悟其表达效果。 3. 明确认识本文采用小标题连缀的行文特色,各个小标题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通过学习和理解,逐步掌握如何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精准地选择和剪裁材料,以提升个人的写作能力。 4. 深刻体会邓稼先崇高的爱国情怀,激发我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 1. 借助精心圈点勾画的方式,我们得以深入探寻邓稼先的辉煌成就与宽广胸怀,进而精确捕捉课文中蕴含的深远思想。 2. 通过筛选出文章中的议论性语句,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领悟作者独特的见解与卓越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张爱萍将军曾在挽诗中深切缅怀邓稼先,他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诗中“功勋”二字,凝聚了邓稼先先生一生的奉献与成就,彰显出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让邓稼先先生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哀悼呢?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共同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看看大家的预习成果如何。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邓稼先先生的伟大精神,感受他为人民、为国家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独具匠心的创作背景与才华横溢的作者风采 多媒体展示: 1. 铭记历史:中国的“两弹一星”辉煌历程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的天地间回荡着震撼的爆炸声,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壮丽成就,如同矗立在世界东方的铁骨脊梁,让中华儿女从此昂首挺胸。仅仅两年后的1966年12月28日,中国再次让世界瞩目,完成了氢弹原理试验。更令人惊叹的是,仅仅一年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通过飞机空投方式,圆满完成了300万吨级氢弹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这一举世无双的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撼。 “两弹一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勇气的象征。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而后来,原子弹与氢弹并称为“两弹”。至于“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2. 光辉人物:邓稼先的传奇人生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的书香世家。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才华横溢。1947年,他顺利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于次年秋天踏入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他展现了惊人的学术天赋,仅用不足两年的时间便修满了学分,并成功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26岁便被誉为“娃娃博士”。 然而,邓稼先并未在美国久留。1950年8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九天里,他毅然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拒绝了恩师和好友的挽留,选择回到祖国。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原子核理论研究的旅程。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这位杰出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22年9月22日在安徽合肥诞生。他以其与李政道共同揭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奥秘,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书写了物理学史上的辉煌篇章。作为二战后崭露头角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理论和实验领域均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朗诵篇章,体悟其深层结构 1. 初探篇章,发掘其骨架,精炼各段的主旨。 (小组合作,各抒己见,再集思广益,全班共同深入探讨。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细心评议,最终整合大家的观点,达成共识。) 解读: 本文巧妙地被划分为六大章节,每一章节都配以引人入胜的小标题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