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17757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提纲1(素材)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90次 大小:3072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二,单元,官员,选拔,管理,提纲
  • cover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拔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①标准:贵族血缘; ②特点:官位世袭; ③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荐举制、军功爵制 1)产生:①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②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2)标准:才能、军功大小。 3)局限: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 4)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2)标准:守法。 3)局限: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4)汉朝:察举制 1)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者提拔任用。 2)标准:孝廉(品行)到门第(东汉)。 3)特点:①自下而上由地方官推荐取士;②形式多样化。 4)分类 ①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 ②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4)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5)弊端:①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绝大多数名额被官贵子弟所垄断;②推荐权被官僚阶层掌控,贪污贿赂成风,吏治腐败;③被推荐之人多非有用之才,大多沽名钓誉,品德败坏。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产生: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3)内容:①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③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4)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只看家世门第。 5)特点: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6)评价:①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局限: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考核 (1)秦汉 1)考核:主要是上计制。 2)含义: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3)流程: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 4)作用: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5)意义:①对维护封建统治和巩固封建经济起着重要作用;②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 (2)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3.监察 (1)中央监察:御史制度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监察:刺史制度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 2)内容:汉武帝将全国划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3)特点: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4)影响: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拔 (1)隋唐:科举制 1)原因: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②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目的:适应社会阶级的变化。 3)标准:考试成绩。 4)特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