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22273

2024年中考历史课件(宁夏专用)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共40张PPT)

日期:2024-06-0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16962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4年,民主革命,40张,建立,中华民国,单元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考点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八上第8课P38-41) 2022版课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概况 (1)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1],提出“振兴中华[2]”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3]” (2)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后起义失败(3)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1866—1925) 评价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建立中国同盟会 目的 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建立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4] 内容 (1)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5]”的政治纲领(2)选举孙中山[6]为同盟会总理[7],建立领导机构(3)决定创办《民报[8]》,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地位 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提出三民主义 概况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9]”“民权[10]”“民生[11]”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12]” 地位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考点2:辛亥革命(八上第9课P42-45)(2021·宁夏3)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武昌起义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准备:革命志士的奋斗  武昌起义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概况 (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1]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2] (3)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3]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性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考点3:中华民国的创建(八上第10课P46-49) 2022版课标: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 中华民国的建立 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4]在南京[5]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6],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7]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意义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2)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 (3)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8] 为临时大总统 (4)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结果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9]》 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10]的重要文件 意义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11]制度和民主自由[12]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考点4: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八上第11课P50-54) 2022版课标: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次革命 原因 (1)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2)1913年春,“宋案[13]”发生,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3)袁世凯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结果 孙中山和黄兴等发动“二次革命[14]”,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被袁世凯镇压 袁世凯复辟帝制 准备 (1)对内: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2)对外:接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