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26168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4-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1次 大小:2230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作为开篇,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选择性必修三的主题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整本书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前两个单元重在讲述世界各地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从而认识文化的多样性,是讲述第二部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基础与前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就为后面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价值埋下了伏笔。第一课就从学生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开启本单元的学习。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史文化部分的总结和概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第二子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既有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有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叙述条理清晰。第三子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是在前两个子目基础之上的提升,教材内容略显单薄,需要适当补充和挖掘材料。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具体表现。 2、史料实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阶段特征 3、历史解释:运用相关史料认识中华优秀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远古时期 (1)多元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奠基:先秦时期 (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百家争鸣: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②概况:a.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b.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分分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③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拓展延伸】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②政治:“为政以德”;恢复周礼;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变;③哲学:“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孟子 ①政治: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②伦理:性善论,主张“性本善”,通过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③道德: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①政治:主张隆礼重法,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②伦理:性恶论,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③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①世界观:“道”是万物的本原;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哲学:朴素辩证法,事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庄子 ①哲学:继承了老子的“道”,并进一步提出“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②政治:比较消极,主张绝对顺从天命,回归人类原始状态。 法家 韩非子 “法治”;“强调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反对厚葬;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