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28028

14.1《促织》课件 (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32481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促织,课件,31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14.1 促 织 --蒲松龄 情境导入 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沫若题联(话聊斋)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 写作背景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作者简介 促织 即蟋蟀。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 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异”指“异闻”。 题目解读 成名献促织(8) 开端 结局 发展 高潮 作者的评论(9) 故事的背景:征虫(1) 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杖责:觅虫(2) 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3-4) 成名失虫到再得虫(5-7) 序幕 尾声 线索:促织 文章结构 促织 宫中 征虫受刑 悲 神卜得虫 儿毙促织 魂化促织 喜 悲 喜 图示 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的情节有何用意? 点题,开宗明义,点明故事的起因,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一段课文探究 起因:朝廷征虫,百姓破产 第二段课文探究 第2段写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成名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表现了他“迂讷”、忠厚的性格。他是一个考场失意的童生,既不敢借征收促织敲诈勒索百姓,又没钱赔偿,家产逐渐耗尽,忧闷欲死,揭示了成名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摧残。 开端:成名寻虫,山穷水尽 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 ①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 ②人只有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 ③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段课文探究 发展:成妻卜虫,暗合心事 赏析捕捉促织的动词。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成名搜寻之细,用心之苦,语言生动,细腻。 在绝望中,成名按图苦搜,终获佳品,解脱苦难有了希望,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第四段课文探究 发展:成名得虫,柳暗花明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得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做了衬笔。成子恐惧,成妻面如死灰,说明事关身家性命,“死期至矣”,暗扣下文成子的自尽。 第五段课文探究 高潮:成子失虫,波澜又起 成名“目不交睫”“僵卧长愁”是担心儿子的安危吗? 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安危,而是上哪儿捉蟋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