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文本,补充材料等方法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2.通过对比阅读链接,阅读目录,产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深入文本,补充材料等方法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任务一 直接导入 初识英雄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英雄”的特点。上课之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这节课大家一定要做到一个字“聪”,不断思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你们的偶像诸葛亮深入对话。好吗?首先我们请英雄登场。出示诸葛亮 周瑜 曹操 鲁肃图片 任务二 反常对比 感受人物 1.诸葛亮VS周瑜 师:在这四个人物中,谁是核心人物?诸葛亮。异口同声,毫无疑义。明末清初的学者叫毛宗岗,批注评论了《三国演义》,称诸葛亮为“智绝”。还说他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这样高的评价,对于诸葛亮而言,绝非浪得虚名。接下来,让我们再次亲近文本,感受奇人之魅。 我们先走进故事的起因部分,默读课文,找出让你觉得反常的地方?在旁边打问号? 预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现在是孙刘联合抗曹,可周瑜却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预设2:十天时间就不长,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而且还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吗? 预设3: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呢?他不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吗? 师:有谁能解决这些疑问呢?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预设:我解决第一个反常的问题:联系上文,我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造箭是假,其实他是给诸葛亮下了个套,想加害于他。 师:你的意思这是一个圈套。好,有想法。 第二处反常,你来解释。 预设:诸葛亮已经看穿了周瑜的用心,但如果他就此戳穿,两家会闹翻,联合抗曹的计划就不可能完成。况且诸葛亮已经有了打算,胜券在握,胸有成竹。所以立下军令状。 预设:周瑜觉得诸葛亮上当了,喜形于色,他觉得这次一定可以除掉诸葛亮。 师:周瑜的险恶用心溢于言表。 师:仅仅是人物的行为反常吗?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这次老师和大家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师周瑜 生诸葛亮 大家发现了什么?请看! 出示: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师;发现了吗? 都是诸葛亮说,说之前没有修饰。如果这样写呢。 出示: 诸葛亮非常肯定地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十分着急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一脸严肃地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诸葛亮郑重其事地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师:如果课文加上这些形容词,我想大家在读的时候,就不会读的平淡无奇了,平时老师也经常说,写文章的时候要多用些形容词,课文为什么不用呢? 生:我觉得这样写,诸葛亮看似不动声色、波澜不惊,其实他们两个进行的是心理战,诸葛亮早已看穿了周瑜的心,他是在将计就计。 生:这样写更能突出诸葛亮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不慌不忙,冷静沉着。 生:诸葛亮不动声色间,已将周瑜战败,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如果加上形容词反而弱化了他的“奇”。 生:周瑜在和诸葛亮的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